西岳史学 || 胡耀飛:上黨雍氏考——藩鎮時代下層武將家族個案研究
上黨雍氏考
——藩鎮時代下層武將家族個案研究
胡耀飛
唐末五代時期,武人大行其道,武將家族亦層出不窮。對此,學者已經多所措意,注意到武官的世襲對藩鎮時代地方武官構成的重要作用。[1]但是對藩鎮時代武將家族,仍然是有待深入探討的領域。[2]特別是在普遍關注重要家族[3]的情況下,姓氏生僻,人口稀少的家族也需要予以關照。特別是在姓氏生僻的情況下,我們更能夠從大量的史料中容易地找到有限的材料進行梳理,比如本文所要探討的雍氏家族。這不僅能夠讓我們從紛繁複雜的大姓中轉移視線,得到一個更加簡潔的觀察視角,也可以借此瞭解下層氏族在中古門閥士族社會大環境下的生存方式。在此之外,作為上黨地區主要以武顯的家族,本文也試圖響應近年來對藩鎮研究模式的反思[4],期待能夠細化對藩鎮時代北方基層社會的認識。
壹
崔涯與河朔雍老
此則故事後世南宋《寶祐維揚志》等書亦載之[6],其中源自河朔的武人家族雍氏先慕崔涯士子身份而以女嫁之,又因受崔涯輕視而強迫二人離婚,頗可反映晚唐時期文武關係的一個斷面。在探討本文主題之前,先對崔涯和雍氏家族做一考證如下。
根據《元和姓纂》原文及岑仲勉所校,唐代雍氏有雍惟良、雍寧、雍希顒三人,其中雍寧除《元和姓纂》以外無所考證。至於雍惟良和雍希顒:
贰
雍氏墓誌統計
關於這十二方墓誌和一篇碑文的信息,可以列為下表,更為清晰:
表一:中古雍氏相關墓誌銘統計表
編號 | 人物 | 卒地 | 葬地 | 身份 | 配偶 |
一 | 曾祖雍弘之 | 禮部尚書、太常卿、雍城侯 | |||
祖雍懃 (約北魏) | 諫議大夫 | ||||
父雍顯 | 滄州陽信縣令 | ||||
雍長 (506-601) | 家庭 | 襄垣城西萬壽鄉之西阜 | 幽州默曹參軍、靜境大都督 | 栗氏 | |
二 | 祖雍□歡 | 上黨太守 | |||
父雍某 | |||||
雍福 (?-676) | 雍村西北一百步 | 連氏 | |||
三 | 郭雍氏 | 郭信 (608-669) | |||
四 | 王雍氏 (625-712) | 私第 | 洹水之南原 | 王天 (623-706) | |
五 | 曾祖雍巋 | ||||
父雍元 | |||||
雍□張 (656-700) | 私亭 | 屯留東北一十七里平原 | 南陽張氏 | ||
六 | 雍某 (?-726) | 山西省長治市(潞州) | |||
七 | 曾祖雍讓 | ||||
祖雍德 | |||||
父雍平遼 | |||||
雍智雲 (674-740) | 金城里之私第 | 龍首原 | 靜州烈山鎮將,自羅文府左果毅都尉累遷至右龍武軍翊府中郎將 | ||
子雍行忠 | 右龍武軍宿衛別將 | ||||
八 | 趙雍氏 (?-743) | 私第 | 蔡村東南二里半平原 | 趙莊 (659-742) | |
祖雍某 | 某官 | ||||
父雍某 | 某官 | ||||
楊雍氏 | 河南郡夫人 | 楊燕奇 (738-798) | |||
九 | 雍某 | 處士 | 董氏 (729-802) | ||
長子雍自正 | 登仕郎、試左驍衛長史、上柱國 | ||||
次子雍自整 | |||||
孫雍利用 | 龍興觀道士 | ||||
十 | 陸雍氏 | 薊城北歸仁鄉劉村 | 陸峴 (767-814) | ||
十一 | 胡雍氏 (739-816) | 金城里第 | 長安縣龍門鄉 | 晉陵郡君 | 胡府君 |
十二 | 高祖雍伐 | ||||
曾祖雍惠 | |||||
雍晏 (80歲) | 私第 | 雍村北二里平原 | □氏 (810-858)新婦荊氏、宋氏 | ||
長子雍友誠 (851-881) | □地 | 田家 | |||
次子雍宗義 | |||||
三子雍山岳 | |||||
四子雍友信 | |||||
孫雍文楚 |
叁
隋唐上黨雍氏
表二:中古雍氏自稱先祖情況表
編號 | 遠祖 | 中祖 | 籍貫描述 |
一 | 其先文照之苗裔,因封以命氏。 | 雍齒 | 涇州安定人也 |
二 | 高辛之苗冑,仲雍之胤緒。 | 雍齒 | 本淮南人也……因官祚土,遂居茲邑。 |
五 | 淮南雍齒 | 因官而住斯,……上黨郡屯留縣地人。 | |
七 | 文王雍伯之後。以懿親建封,因承家命氏。 | 平原人也 | |
十一 | 滎陽人也 | ||
十二 | 承周文王之苗裔。 | 本自德州平原郡人也……高祖伐,因官遂任,後乃移居潞州屯留縣人。 |
據墓誌七“文王雍伯之後”,墓誌十二“承周文王之苗裔”,亦如《元和姓纂》所載。不過雍伯並不見於其他史籍。
先看上黨雍氏。上黨地區在唐代包括澤州、潞州,澤州有晉城、高平、陵川、沁水、陽城、端氏等六縣,潞州有上黨、長子、屯留、潞城、壺關、黎城、銅鞮、武鄉、襄垣、涉等十縣。[61]在晚唐,這裡是昭義軍節度使轄區的核心地區,並且隨著近來大量發現於當地的唐代墓誌銘而漸為學界矚目[62]。但據筆者所見,尚未有專門探討雍氏家族者。張正田對澤潞區墓誌的統計僅提及上述墓誌五。[63]因此,有必要利用上述墓誌所反映的雍氏家族信息來探討雍氏的源流。
在這條記載中,雖然是澤州,但與潞州相鄰,皆屬澤潞地區,兩處雍氏當有共同祖先。何況即使是潞州雍氏,也分佈在至少屯留、長子、襄垣三縣之地,可見並非一家。也就是說,在北朝隋唐時期,雍氏集中居住於上黨地區澤、潞二州,甚至有“雍村”、“雍水”等小地名出現。(墓誌二、墓誌十二所稱“雍村”,今已不存;墓誌五所稱“雍水”,當即今長子縣雍河,為一小河。)其來源若不是涇州、淮南,則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德州,但尚需進一步考證。
表三:中古雍氏女性夫家情況統計表
編號 | 女性 | 夫家 | 籍貫 | 身份 | 卒地 | 葬地 |
三 | 曾祖郭雲 | 并州晉陽 | 齊邢州南和縣丞 | |||
祖某 | 隋漳州司兵 | |||||
父郭康 | 車騎,兼知總管事 | |||||
郭雍氏 | 郭信 (608-669) | 性符道術 | 家第 | 縣城北二里 | ||
四 | 王雍氏 (625-712) | 王天 | 太原祁 | 處士 | 私第 | 洹水之南原 |
八 | 祖趙□ | 天水郡 | 隋末河間縣令 | |||
父趙滿 | 皇初上黨縣尉 | |||||
趙雍氏 (?-743) | 趙莊 (659-742) | 平原縣令 | 私第 | 蔡村東南二里半平原 | ||
祖楊知古 | 弘農華陰 | 祁州司倉 | ||||
父楊文誨 | 平盧衙前兵馬使 | |||||
楊雍氏 | 楊燕奇 (738-798) | 清邊郡王 | 家 | 開封縣魯陵岡 | ||
十 | 陸雍氏 | 陸峴 (767-814) | 吳郡 | 幽州節度押衙、使持節薊州諸軍事守薊州刺史、靜塞軍營田等使 | 肅慎坊私第 | 薊城北歸仁鄉劉村 |
十一 | 胡雍氏 (739-816) | 胡府君 | 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 | |||
子胡蔓 | “親當矢石,屢建勳勞。” |
結語
注释:
[1]馮金忠:《唐代地方武官的世襲問題——以將門為中心的考察》,氏撰《唐代地方武官研究》,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,2006年,第96-116頁。
[2]董春林:《唐代武將研究概況》,未刊稿,2008年。
[3]以學位論文為代表,大多關注重要武將家族,如:吳文良:《澤潞劉氏的興亡與唐代中後期的政治》,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07年;董春林:《唐代契苾家族研究》,湘潭大學碩士論文,2008年;蘇健倫:《晚唐至北宋陳州符氏將門研究》,臺灣清華大學碩士論文,2009年。
[4]陳磊的研究打破了以往河朔藩鎮研究的模式化論述,張天虹也試圖從社會流動角度關注河朔藩鎮。分別見:陳磊:《唐代後期河北地區的文化分區與社會分群》,李鴻賓主編《隋唐對河北地區的經營與雙方的互動》,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,2008年,第179-240頁;張天虹:《唐代藩鎮研究模式的總結和再思考——以河朔藩鎮為中心》,《清華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,2011年第6期,第55-65頁。
[5]王寧:《〈雲谿友議〉校註》,廈門大學博士論文,2009年,第122-123頁。
[6]馬蓉等點校:《永樂大典方志輯佚》,中華書局,2004年,第499頁。
[7]歐陽修、宋祁:《新唐書》卷七二下《宰相世系二下》,中華書局,1975年,第2776-2777頁;王寧:《〈雲谿友議〉校註》,第123頁。
[8]唐代博陵崔氏,尚不失為一個大族,參見伊沛霞(Patricia Buckley Ebrey)著,范兆飛譯:《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:博陵崔氏個案研究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1年,第112-152頁。不過,伊氏並未具體論及崔涯。
[9]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:《全唐詩》(增訂本)卷五〇五,中華書局,1999年,第5782頁。
[10]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編:《全唐詩重篇索引》,河南大學出版社,1985年,第186頁。
[11]《全唐詩》(增訂本)卷二七五,第3114頁。
[12]李肇:《國史補》卷中第17條,參見最新校註本,聶慶鋒:《國史補研究》,復旦大學碩士論文,2010年,第58頁。不過聶慶鋒並未進一步考證崔膺其人。又,此條金毅注析最詳,不過也沒有突破,見金毅:《李肇〈唐國史補〉文選注析》(續),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》,1998年第6期。作為徐州張建封的幕僚,郭殿崇亦有考證,同樣簡略,見郭殿崇:《張建封幕吏考》,《徐州師範學院學報》,1987年第4期,第143-148頁。
[13]計有功撰,王仲鏞校箋:《唐詩紀事校箋》,中華書局,2007年,第1484頁。
[14]李園園:《李涉及其詩歌研究》,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10年,第5-7頁。
[15]馮翊子:《桂苑叢談》,叢書集成初編本,商務印書館,1939年,第2頁。
[16]《全唐詩》(增訂本)卷二七五,第3114頁。
[17]李園園:《李涉及其詩歌研究》,第7-9頁。
[18]參見尹佔華:《張祜繫年考》,刊《唐代文學研究》,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0年,第186-205頁,特別是第189-193頁。
[19]馮翊子:《桂苑叢談》,第10-11頁;亦見李昉《太平廣記》,所引為《唐國史補》,然缺少崔膺畫馬這一環節,見李昉:《太平廣記》卷二〇二,中華書局,1961年,第1521頁。
[20]學界對雍齒的專門研究不多,僅有介紹性質的一篇:吳時光:《雍齒其人》,《文史雜誌》,1998年第5期,第13頁。
[21]馬孟龍:《汁防侯國非“廣漢郡汁方縣”考》,氏著《西漢侯國地理》,復旦大學博士論文,2011年,第119-122頁。
[22]洪适:《隸釋·隸續》卷一二,中華書局,1985年,第141-142頁;孫華:《梓潼縣先鋒村無銘闕闕主考》,《四川文物》,2008年第3期,第89-91頁。
[23]陳壽:《三國誌》卷四三《呂凱傳》,中華書局,1959年,第1046-1047頁;同書卷五二《步騭傳》,第1237頁。又參見金石居士:《雍闓背蜀歸吳略考》,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0a187ae0100tdhx.html,2012年9月18日瀏覽。
[24]譚優學:《雍陶行年考》,氏著《唐詩人行年考續編》,巴蜀書社,1987年,第168-183頁;李顏君:《晚唐詩人雍陶研究》,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08年;王亞君:《雍陶雲南詩箋證》,雲南大學碩士論文,2009年;谷慧:《雍陶及其詩歌研究》,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11年;呂冬霞:《雍陶詩歌三論》,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11年。
[25]朱祖德:《唐代淮南道研究》,花木蘭文化出版社,2009年,第37-39頁。
[26]成雪艷:《唐代淮南鎮研究(肅宗~憲宗時期)》,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,2009年。
[27]林寶撰,岑仲勉校注:《元和姓纂附四校記》卷一,中華書局,1994年,第57-58頁。
[28]李昉等編:《文苑英華》卷四七九,中華書局,1966年,第2446頁。
[29]周紹良、趙超主編:《唐代墓誌彙編》開元三五〇號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年,第1398頁;吳鋼主編:《全唐文補遺》第四輯,三秦出版社,1997年,第21頁。
[30]吳鋼主編:《全唐文補遺》第二輯,三秦出版社,1995年,第18頁。周紹良、趙超主編: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》開元〇七六號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1年,第505-506頁。
[31]張玉興:《從統計數據看唐代縣尉的來源與遷轉途徑——兼論縣尉的兼任與差出及對縣政的影響》,《甘肅社會科學》,2007年第2期,第120-123頁。
[32]雍惟良在《王怡墓誌銘》中還自稱“愚實不敏,多慚世親”,可見兩家或有世代姻親關係。
[33]劉昫:《舊唐書》卷一二《德宗紀上》,中華書局,1975年,第349頁。
[34]吳廷燮:《唐方鎮年表》卷四,中華書局,1980年,第358頁。
[35]王壽南:《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研究》,大化書局,1978年,第693頁。
[36]《唐代墓誌彙編》元和〇八二號,第2006頁。
[37]《新唐書》卷一三六《李光弼傳》,第4588頁。
[38]《舊唐書》卷一三二《李澄傳》,第3657頁;《新唐書》卷一四一《李澄傳》,第4658頁。其中,《舊唐書》作“雍顥”,《新唐書》作“雍希顥”。
[39]《新唐書》卷一九五《孝友傳》,第5577頁。
[40]《新唐書》卷六〇《藝文四》,第1611頁。
[41]傅璇琮主編:《唐才子傳校箋》卷五《雍裕之》(吳汝煜校箋),中華書局,1989年,第574頁。
[42]氣賀澤保規編:《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》(增訂版),汲古書院,2009年,第301、334、368、372頁。
[43]王其禕、周曉薇:《隋代墓誌銘彙考》二〇〇號,線裝書局,2007年,第409-413頁。
[44]吳鋼主編:《全唐文補遺》第六輯,三秦出版社,1999年,第319頁。
[45]《全唐文補遺》第六輯,第351-352頁;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》久視〇〇九號,第381-382頁。
[46]《全唐文補遺》第六輯,第382頁;《唐代墓誌彙編》太極〇〇六號,第1139頁。
[47]此處“巋”字《彙編》本原缺,據考證所補,見楊婧:《唐代開元墓誌釋文校補及研究》,西南大學碩士論文,2009年,第51頁。
[48]《唐代墓誌彙編》開元一六八號,第1272頁;吳鋼主編:《全唐文補遺》第七輯,三秦出版社,2000年,第364頁。兩者錄文後者為佳,今取後者為本,校以前者。其中“地人”二字,《補遺》作“也人”,不通,從《彙編》作“地人”;“屯留東北”,《彙編》作“屯留縣東北”;嗣子“道獎”之“獎”字,《補遺》空格,從《彙編》補。另外,《彙編》索引誤“雍元”為“雍元儉”,見索引第6頁。
[49]此誌信息得自名為“風吹四野”的新浪博客文章,《金石集錄》(四),地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b6988a701017edz.html,2012年9月18日瀏覽。此文已被加密,筆者從百度快照得其信息,內容為其人所得搨片目錄,據其序言,則可知多出土於山西長治,即唐潞州地。
[50]吳鋼主編:《全唐文補遺》第五輯,三秦出版社,1998年,第369頁;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》開元一七六號,第572-573頁。此處以《補遺》為底本,校以《續集》。其中“平原人”,《續集》錄為“平涼人”,根據本文墓誌十二“德州平原郡人”,當以“平原”為準;“閟”字,《補遺》錄“悶”,據文意從《續集》錄文。
[51]《全唐文補遺》第六輯,第433-434頁;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》天寶〇二四號,第598頁。
[52]吳鋼主編:《全唐文補遺》第九輯,三秦出版社,2007年,第385頁。
[53]《唐代墓誌彙編》大中一四〇號,第2361頁。
[54]《全唐文補遺》第五輯,第427頁;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》元和〇六六號,第847-848頁。此方墓誌為胡蔓之母雍氏墓誌,《續集》索引誤為“胡蔓妻”,見索引第5頁。
[55]此墓誌銘來源於“中國書法論壇”網友“靜觀雲湧”所貼搨片,凡34-34.5cm,地址見:http://www.zgsflt.com/thread-67369-1-1.html,2012年9月19日瀏覽。由搨片照片可知,原件中部有磨損,故此次錄文為節引,選取有用信息。
[56]韓愈撰,馬其昶校注:《韓昌黎文集校注》卷六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年,第356-359頁。此文又題《清邊郡王楊公神道碑》,可知與墓誌尚有區別。
[57]《元和姓纂附四校記》卷一,第57頁;《隋代墓誌銘彙考》二〇〇號,第412頁。
[58]司馬遷:《史記》卷四《周本紀》,中華書局,1959年,第111-115頁;卷三一《吳太伯世家》,第1445-1446頁。又可參見:劉桂秋:《仲雍事跡考述》,《船山學刊》,2010年第3期,第67-70頁。
[59]毛穎、張敏:《長江下游的徐舒與吳越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5年,第128-129頁。
[60]《晏子春秋》已經考訂為戰國時期糅合以齊國地區為主的諸家思想之結集,見王緒霞:《〈晏子春秋〉成書考論》,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,2006年,第126-128頁。關於以淮為界,承蒙武漢大學秦漢史博士生薛夢瀟女史肯定,謹此致謝!並參考:周少華:《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》,武漢大學出版社,1994年;雷虹霽:《秦漢歷史地理與文化分區研究》,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,2007年。
[61]李吉甫:《元和郡縣圖誌》卷一五,中華書局,1983年,第418-423頁。
[62]比如:魯才全:《〈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〉苗氏訂補——上黨苗氏家族墓誌研究》,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》第十七輯,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,2000年,第144-153頁;杜立暉:《新出墓誌所見唐昭義軍的幾個問題》,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07年;劉天琪:《輓歌、鋪首、八卦符號與墓誌蓋題銘——以新發現的晉東南地區唐代墓誌紋飾為研究重點》,《美術學報》,2011年第5期,第58-67頁;王慶衛:《從新見墓誌輓歌看唐五代澤潞地區民間的生死觀念》,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,2012年第3期,第111-117頁。
[63]張正田:《“中原邊緣”——唐代昭義軍研究》,稻鄉出版社,2007年,第268-278頁。
[64]王欽若等編纂,周勛初等校訂:《冊府元龜》卷一三九《帝王部·旌表》,鳳凰出版社,2006年,第1553頁。據校勘記,宋本作“雍仙”。又見《冊府元龜》卷八〇四《總錄部·義》,第9348頁,亦作“雍仙”。
[65]蒙曼:《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》,《文史》,2001年第4辑,第95-117页。
[66]毛漢光:《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》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第52本第3分,1981年,第421-510頁;韓昇:《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遷徙與社會變遷》,《歷史研究》,2003年第4期,第49-67頁;梁太濟:《中晚唐的稱坊望風習》,《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》,中華書局,2008年。
[67]楊鴻年:《隋唐兩京坊里譜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年,第167-171頁。
[68]張正田:《“中原”邊緣——唐代昭義軍研究》,第270-273頁。
[69]仇鹿鳴:《製作郡望——中古南陽張氏的成立》,第六屆“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”會議論文,復旦大學,2012年8月。
[70]關於中古墓誌文獻中涉及到祖先敘述的“遠祖”、“中祖”、“近祖”之劃分,為筆者自創,尚需進一步論證,擬另文探討。
[71]李開元:《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——軍功受益階層研究》,三聯書店,2000年。
[72]關於蜀中豪族,參考:劉增貴:《漢代的益州士族》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,第60本第3分,1989年9月,第527-577頁;伍伯常:《方土大姓與外來勢力:論劉焉父子的權力基礎》,《漢學研究》,第19卷第2期,2001年12月,第201-220頁。
往期推荐:
斯年已尽,潮生未满 | 《唐潮》杂志公众号2021年推送合辑
西岳史风 || 胡耀飞:史念海、黄永年二先生与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的创办
文字来源/胡耀飞
责任编辑/王子烨
审核/江炜炜